1980年代的江南小城,少女林小福揣着爷爷传下的泥塑手艺,跟着母亲从乡下进城投奔亲戚,破旧的出租屋里,亲戚的白眼和母亲的叹息像墙角的霉斑,挥之不去——这个总爱捏出活灵活现“灶王爷”“小贩”的姑娘,总被嘲“捏泥巴的能有啥出息”。
为贴补家用,她揣着泥人偷偷在夜市摆摊,没想到,捏着糖葫芦的“老张头”、纳鞋底的“李婶”这些市井小人物,竟让摊位前挤满了人,文化馆的王老师蹲在她的小摊前,拿起泥人时手都在抖:“这哪是泥巴,是会呼吸的八十年代啊。”
命运的转机藏在泥巴里,美院的荆喆教授第一次见她,是在文化馆办公室,这个总穿洗得发白中山装、被学生说“古板”的老师,盯着她捏的“读书郎”,忽然开口:“传统泥塑的魂,要活在当代人的眼睛里。”他带她看西方雕塑,教她用色彩打破泥塑的单调;她把爷爷的“捏、塑、刻、染”和他的“构图、光影”揉在一起,作品从省展一路走到国际博览会。
当“民俗人物”系列被印成邮票,当外国记者问“什么是中国的温度”,林小福笑着捏起一块泥:“就像爷爷说的,手艺活着,时代就活着。”从被嘲笑的“泥巴娃娃”到让传统重焕生机的匠人,她用一双巧手,在时代的褶皱里,捏出了属于自己的光。